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
网站首页 > 经典句子 > 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汇总118句

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汇总118句

时间:2023-11-28 15:20:53

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

1、作者简介:章简,近代诗人。原名程,字芝眉,金匮(今无锡)人。道光元年(1821)举人,一生未作官。光绪九年(1883)时尚在世。

2、出自清代周之琦的《好事近·杭苇岸才登》

3、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.

4、唐温庭筠【寄湘阴阎少府乞钓轮子】

5、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.

6、年代:宋作者:杨万里

7、一年强起归犹健,百口相看喜欲颠.

8、青笠渔儿筒钓没,蒨衣菱女画桡轻.

9、钓轮形与月轮同,独茧和烟影似空.

10、孤篷初歇雨,和月度潇湘。

11、相次桃花三月水.菱歌谁伴西湖醉.

12、——(“篷艇”即现在的乌篷船,“南湖”即浙江嘉兴南湖)

13、酒徒一一取封侯,独去作、江边渔父.

14、当时鄱阳侠少年,雪花夜打乌篷船。

15、民间传说,古越本是泽国,在塘闸未建之前,河流直通大海,“鹢”居海内,性嗜龙,龙见而避之,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,使龙不敢作祟,行船可获安全;船头两侧,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,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。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,两边各有一块搁板,可放东西。这里铺上板,就可搭成看戏台;在前舱和中舱之间,设有书画小屏门,写有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、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一类的诗句,画有梅、兰、竹、菊之类的图案;靠中舱的两侧有“十景窗”,可摆书籍或糕点;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。绍兴方言中对于“乌”的解释,“乌”便是“黑”的意思,中国古人善于使用烟煤粉和桐油,将之搅拌涂在船身上,一漆黑色,乌篷船由此得名。

16、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.——篷声夜滴松江雨,菱叶秋传镜水风.

17、——一篷秋雨睡初起

18、(注:“篷声”指雨滴在舟篷上的声音;“松江”即现在上海境内的苏州河原名吴凇江;“镜水”即绍兴境内的镜湖;)

19、道山顶上虽清绝,万顷烟波始是仙.

20、如今所称的乌篷船多指用脚划行的乌篷小船——“脚划船”,这种脚划小船一般是载客用的。船长一丈五尺左右,分作三个舱,中舱铺上船板,再垫上席子,游客一般面向船头或船尾相向而坐,最多可坐四人,当然,游客也可在疲劳时小卧一下;前舱最多可坐两人,但一般不坐;后舱为船夫的“工作区”,也可放一些什物。游客坐在乌篷小船上,既可观赏一路风景,还可伸手船外,击水嬉戏,十分惬意。即使躺卧船中,闭目凝思,静听船底的潺潺水声,也让人觉得别有趣味。由于它船体小,船身轻,行进快捷,富有特色,深受绍兴人和各地游客的喜爱。而随着机动船的增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,“梭飞”、“三明瓦”等船种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舟船领域的重要体现。

21、忽有篙声仍绝叫,隔篷知是上滩船。

22、冰绡写上江南景,寄与金銮马长卿.

23、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.

24、《舟过城门村,清晓雨止日出五首》

25、孤泊的乌篷船上停歇着刚刚下过的雨滴,和明月一起在这湘江度过这美好的夜晚。

26、一篷秋雨睡初起,半砚冷云吟未成.

27、镜湖元自属闲人,又何必、君恩赐与.

28、——乌篷画楫有新船.

29、乌篷船诗句“孤篷初歇雨,和月度潇湘。”

30、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苹洲烟雨.

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

31、冰绡写上江南景,寄与金銮马长卿.

32、历史起源

33、华灯纵博,雕鞍驰射,谁记当年豪举.

34、——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.

35、《寄湘阴阎少府乞钓轮子》唐温庭筠钓轮形与月轮同,独茧和烟影似空。若向三湘逢雁信,莫辞千里寄渔翁。篷声夜滴松江雨,菱叶秋传镜水风。终日垂钩还有意,尺书多在锦鳞中。

36、青笠渔儿筒钓没,蒨衣菱女画桡轻.

37、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.

38、——一篷秋雨睡初起——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.

39、——缆却扁舟篷底睡.

40、除此之外,这句诗还暗示了江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。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、人才辈出的地方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。正如诗句中所表达的,江南地区的风景和人文风情也是多种多样、风情万种的。

41、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.

42、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.

43、出自:元代华幼武的《次韵题画》

44、俊游改作乌篷小,蔡十郎桥低不妨.宋陆游【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】

45、年代:宋作者:王禹偁

46、在过去,绍兴的乌篷船恃指那些用摇橹的“梭飞”和“三明瓦”之类的船只。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,在船头上,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“鹢”,其神态似在微笑,又有些可怖。

47、终日垂钩还有意,尺书多在锦鳞中.

48、海石涵秋水,风篁生晚凉。

49、华灯纵博,雕鞍驰射,谁记当年豪举.

50、清朱彝尊【鸳鸯湖棹歌之四十七】

51、出自元代乃贤《和危太朴捡讨叶敬常太史东湖纪游》

52、一年强起归犹健,百口相看喜欲颠.

53、谁同醉?缆却扁舟篷底睡.唐温庭筠【南湖】

54、门外驿尘阑外水,始知咫尺有炎凉。

55、蒙松睡起揽诗编,信手翻来诵数篇。

56、唐李珣【南乡子】

57、关于乌篷船的诗句有

58、宋程垓【蝶恋花】

59、《赴长洲县作》

60、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苹洲烟雨.

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

61、日下船篷人未起.一个燕儿,说尽伤春意.

62、镜湖元自属闲人,又何必、君恩赐与.

63、出自:慈云寺观荷并游惠山纳凉八首·其一

64、药物扶持美食眠,镜湖仍遇素秋天.

65、酒市茶寮总看场,金风亭子入春凉.

66、云带雨,浪迎风,

67、道山顶上虽清绝,万顷烟波始是仙.

68、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.

69、宋陆游【鹊桥仙】

70、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.

71、湖海客心千万里.著力东风,推得人行未.

72、绍兴水乡景色迷人,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,或行令猜拳,眼福、口福为之一饱。无论是结伴出游还是独乘一舟,乌篷船都不失为一种极好的交通工具。

73、水国由来称道情,野人经此顿神清.

74、钓翁回棹碧湾中.

75、清代:章简

76、乌篷小艇系垂杨,沙鸟随人到上方。

77、宋陆游【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】

78、《江南秋日》唐殷文圭水国由来称道情,野人经此顿神清。一篷秋雨睡初起,半砚冷云吟未成。青笠渔儿筒钓没,蒨衣菱女画桡轻。冰绡写上江南景,寄与金銮马长卿。

79、——(“篷艇”即现在的乌篷船,“南湖”即浙江嘉兴南湖)

80、一篷秋雨睡初起,半砚冷云吟未成.

81、若向三湘逢雁信,莫辞千里寄渔翁.

82、描写乌篷船诗句,例如:“乌篷小艇系垂杨,沙鸟随人到上方。”

83、——日下船篷人未起唐殷文圭【江南秋日】

84、篷声夜滴松江雨,菱叶秋传镜水风.

85、——篷声夜滴松江雨,菱叶秋传镜水风.

86、出自宋代陆游《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》

87、谁同醉?缆却扁舟篷底睡.

88、《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》宋陆游药物扶持美食眠,镜湖仍遇素秋天。一年强起归犹健,百口相看喜欲颠。碧瓦朱甍无杰屋,乌篷画楫有新船。道山顶上虽清绝,万顷烟波始是仙。

89、译文:满天秋雨笼罩着岸边浮石,傍晚时分风吹入竹林顿生凉意。

90、终日垂钩还有意,尺书多在锦鳞中.

描写绍兴水乡乌篷船的诗句

91、云带雨,浪迎风,

92、若向三湘逢雁信,莫辞千里寄渔翁.

93、《南湖》唐温庭筠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。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。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。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。

94、钓轮形与月轮同,独茧和烟影似空.

95、当江南地区笼罩在烟雨之中时,景色变得模糊而柔和,给人一种宁静、神秘的感觉。同时,江南水乡的代表性交通工具——乌篷船,在烟雨中摇曳着穿过江面,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。

96、恰好乌篷小小,载一肩秋色。

97、唐温庭筠【南湖】

98、碧瓦朱甍无杰屋,乌篷画楫有新船.

99、“一袭烟雨罩江南”这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,其中“烟雨”指的是蒙蒙细雨,如烟雾般缭绕着江南大地,营造出一种朦胧、虚幻的氛围。

100、药物扶持美食眠,镜湖仍遇素秋天.

101、篷声夜滴松江雨,菱叶秋传镜水风.

102、春酒香熟鲈鱼美,

103、唐殷文圭【江南秋日】

104、——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苹洲烟雨.

105、现代变革

106、——俊游改作乌篷小

107、(注:李珣共有《南乡子》词17首,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,这一首是写钓翁的生活片段)

108、碧瓦朱甍无杰屋,乌篷画楫有新船.

109、岸花送客乌篷远,山雨催诗翠阁凉。

110、水国由来称道情,野人经此顿神清.

111、碧瓦朱甍无杰屋,乌篷画楫有新船。

112、——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苹洲烟雨.

113、酒徒一一取封侯,独去作、江边渔父.

114、《南乡子》唐李珣云带雨,浪迎风,钓翁回棹碧湾中。春酒香熟鲈鱼美,谁同醉?缆却扁舟篷底睡。

115、春酒香熟鲈鱼美,

116、乌篷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木质帆船,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。据传说,在唐朝时期,南海沿岸的海盗常常利用小船掠夺商船。为了躲避海盗,当地渔民开始建造帆船,并在船上搭上黑色的帆布篷,遮挡行踪,以此保护自己和货物。这种帆船被称为“黑篷船”,后来逐渐演变为乌篷船。

117、江上残花能有几.风催雨促成容易.

118、乌篷船,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,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。船身狭小,船篷低矮。船板上辅以草席,可坐可卧,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,故乘客不方便直立,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。据《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》称,早在7000年前,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,并加上木桨划舟。